清朝语言教学,清代语言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朝语言教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清朝语言教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朝通用的语言是什么?
明朝灭元,定都南京,即以南京音为基础音系,南京官话为国家标准汉语语音。北方官话直到清代中叶以后逐渐取代南京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标准语。
和之前历朝一样,明朝和清朝都编有官方的韵书,如《洪武正韵》、《佩文诗韵》等。但这些韵书都承袭《平水韵》的音系,不能作为分析当时口语的依据。有些私修的描述声韵的册子,不同程度反映当时的实际语音,如明兰茂作《韵略易通》,清无名氏作《圆音正考》。
清朝的官方语言是汉语。
清初名义上以满语为国语,随后汉语官话成为国语。由于明至清代定都北京的关系,南京官话的腔调逐渐染上以北京语音和北方话的腔调,经过时间生成了[[北方官话]],通行范围主要在北京及周围地区的民间,地位较低,因此清初仍使用[[南京官话]]的声调为标准正音。
清朝以来,北京官话逐渐分化出来,作为汉语标准音的官话从而逐渐分为南京官话和北京官话两支。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
而北京音是在元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明都北迁时北京城内南京移民过半)相融的基础上,融入少许音译满语词汇而成。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取得国语的地位。1909年清正式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此即清末的国语。
清朝官方语言:满语、汉语、藏语、蒙语清朝(1636—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共有十二帝,国祚267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末农民将领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覆亡。
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剃发易服,军事上打击农民军和南明诸***,逐步占领中国。
然后历经康雍乾三朝,发展到鼎峰。
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但是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 闭关锁国、 思想停滞逐步落后于世界。
1840年爆发了中英***战争,多遭列强入侵,***严重丧失。
第二次***战争之后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阶级进行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开始进行戊戌变法,但是变法失败。1900年夏天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侵略中国。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清朝时期满蒙联姻,母语不同,怎么交流?
若蒙古贵女嫁入清廷,不必担心,清朝王公贵族尤其皇室子弟从小就要学习蒙古语;若是清朝宗女公主远嫁蒙古,也未必会语言不通。
满洲语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蒙古语的强烈影响,不过两者并不属于同语族,不能直接进行对话。满洲语在清朝也被称作“清语”,后金时期由努尔哈赤命人借蒙古字母创造,后不断改进为满洲文字。满洲语和蒙古语的关系,比较类似于德语和英语之间的关系。
虽然清朝定满洲语为“国语”,不过当时的满洲语只流行于上层贵族之间,并没有推广开来。清朝的皇族教育非常严格,而满洲语、蒙古语和汉语是必修课,所以清朝贵族皇室子弟,几乎都精通蒙古语,与来自于蒙古的女子进行沟通并没有太多障碍。
而蒙古也是一样,满洲与蒙古之间关系非同一般。清朝对蒙古大肆分封,***取“分封以制其力”的策略,蒙古贵族也可以轻易进入清廷为吏,如此,蒙古贵族也会学习满洲语和汉语。
最令人唏嘘的就是清朝时代,尤其中后期,满洲语和蒙古语的使用频率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很多满洲大臣压根儿不会说满洲语。朝中大多都使用汉语,而来自蒙古的群体也顺应趋势,更多使用汉语进行交流。
清朝对于满蒙联姻非常重视,整个清朝满蒙联姻达到586次,有超过400名清朝宗室女子远嫁蒙古,以乾隆朝最多,有179人出嫁漠南漠北草原。
满洲贵女也不是说出嫁就出嫁,也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而这段时间也会对待嫁的公主、格格们进行教育。更何况,当时的满蒙联姻不过是清朝的一种策略,婚后生活状况并不在考虑范围内,即便无法交流也没谁会太关心。
清朝的蒙古妃嫔众多,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顺治帝废后、孝惠章皇后等都来自于蒙古。不过到了乾隆朝,蒙古妃嫔数量骤减,乾隆帝后妃中,只有颖贵妃巴林氏、豫妃博尔济吉特氏、恂嫔霍硕特氏、慎嫔拜尔果斯氏来自蒙古。
直到清末,同治帝载淳的皇后阿鲁特氏是蒙古人,但其家族已经定居京城很久,她本人并非从蒙古远嫁而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朝语言教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朝语言教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ediationoklahomacity.com/post/34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