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语言教学,维西县语言教学中心电话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维西县语言教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维西县语言教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普米人是什么族?
普米族。
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普米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羌语支,有南、北方言之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市的宁蒗县、玉龙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其余分布在云县、凤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九龙等县
普米族有什么特点?
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普米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羌语支,有南、北方言之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市的宁蒗县、玉龙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其余分布在云县、凤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九龙等县。普米族信仰苯教,韩归教,藏传佛教。
普米族人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而各有其自称,云南省兰坪、丽江、永胜的自称“普英米”、宁蒗町的自称“普日米”或“培米”,意思都是“白人”。汉文史籍上称其为西番或巴苴。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人原来居住在青藏高原,是青海、甘肃、四川边沿一带的游牧部落。 约在公元7世纪前他们迁徙到今四川西南部地区,是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并与汉族藏族等民族有密切来往。元朝时,普米族的一支随蒙古军队进入云南省的滇西地区,并在那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普米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由于90%以上的土地是山地,加之生产方式落后,所以生产不发达。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88年建立了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后,各方面都取得极***展。
普米族民族的服饰特点 嵌银扣的对襟上衣。下端镶有皮毛的多褶长裙或下端带褶裥的各色连衣裙。皮或布制的坎肩。柯尔克孜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戴圆顶小帽,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刺绣,常在衣服的领、袖、前胸等处绣上美丽、精致的几何图案。色彩以红、蓝、白为主。编织也表现出精湛的技艺,用染色羊毛、驼毛编织的挂毯、地毯,用芨芨草、红柳枝编成的帘子、围子等都著称于世. 维吾尔族 ***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面套斜领、无纽扣的“袷袢”,“袷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有纽扣,妇
普米族为什么崇尚族内通婚?
保持名族的纯洁。
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普米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羌语支,有南、北方言之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市的宁蒗县、玉龙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其余分布在云县、凤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九龙等县。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普米族人口为45012人。信仰苯教,韩归教,藏传佛教。
怒族和傈僳族区别?
怒族与傈僳族外显性的文化特征越来越趋于一致,这表现为衣食住行与宗教、语言诸方面的趋同。
傈僳族越来越成为同一区域内的主体民族,这是怒族的生存选择。
他们往往借用重新创造的一些节日、文字、服饰、歌舞、学术团体等文化象征符号彰显其族性。
而且,其族性也成为一种社会资本作用于该民族的社会内部以及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究其根源,在我国,是由于多民族处于杂居状态且交往频繁;在缅甸,则是由于怒族社会的发展激发了其作为独立民族共同体的精神诉求,与受到我国怒族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双重因素所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维西县语言教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维西县语言教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ediationoklahomacity.com/post/37469.html